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回歸自然 樂當田園藝術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軍職退休後,我仍經常運動,主要是慢跑、登山、游泳、騎單車,卻有感體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消退,六十八歲的老人應已不適合再從事這些高耗能運動。去(一○六)年夏至前的一個傍晚,我騎著腳踏車經過住家附近一塊台糖空地前,途中遇到里長,里長問我要不要租一塊地種菜;望眼圍欄內的地上,遍地石礫、雜草叢生,但土地已用塑膠繩分隔好,每一塊約三十坪,且每塊地都接了水管,方便澆水,我當場決定把地租下來。
 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在「論老年」一文中,極力主張老人不應再從事激烈運動,並認為務農耕種是老年人最佳的生活方式,他說:「務農所能為人帶來的快樂…即使是老年人,想享受這種快樂也沒有什麼障礙。」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寫道:「性本愛丘山,誤落塵網中…。羈鳥戀舊林,池魚思故淵。……久在樊籠裡,復得返自然。」做官做得不怎麼順遂的陶淵明,最終也是回歸田園。
 我認為,與大自然親近的喜悅,早就存在於人類的基因中。長久生活在都市中的人,也像關在籠中的鳥,時時望著飄渺的遠方,渴望飛翔在屬於自己的青山綠水間。登山郊遊,正確的說就是回歸大自然。如今我退役回鄉,能和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朝夕相處,隨著自己的意思種些沒有農藥的果菜,是多麼自然而愜意的享受。
 種一畦菜圃,是一種生活學習和生活態度,教人懂得踏實、簡約、樸實。彎身掬一把泥土,聞聞土香,看看大自然在作物身上所施的魔法,何止可以感覺到自然的神奇,那種感覺又何其豐滿而踏實。如此這般,菜圃就不只是菜圃了。
 不論種什麼果菜,過程都是一樣的,鬆土、埋基肥、播種(或種苗)、除草、施肥、除蟲害、授粉、幼果包護、架網,每樣都不輕鬆,都需要用上一份心,耗費一些體力,給予一些時間。西諺有云,沒有一樣好事,來得輕鬆;這句話用在農事上,尤其真確。有些種植技巧要上網或看書,有些要請教老農,有些要親自體會,更重要的是,要有一本農民曆,知道什麼果菜在什麼時節栽種。
 把一片荒蕪的空地變成菜園,是一項工程,也是一樁藝術創作。妥善分割一片片菜圃,土壤平坦而不傾斜,確保排水性夠好;然後在不同的菜圃內種植不同的蔬菜,有抽高的玉米,有攀網的瓜類,有需架網以防蟲咬的葉菜,有地上蔓延的番薯葉和南瓜,黃花、紫花、綠果、紅果相間混雜,色彩繽紛,滿園生意盎然,這就是藝術創作。坐在棚架旁,靜靜地欣賞晨曦中的鳥啁蝶舞,以及枝葉上的晶瑩露珠,這等田園藝術享受,唯我獨有。
 種植一塊菜園,雖不至「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」,不過汗流浹背,手臂痠痛卻也是常事,然而體力勞動本身也有報酬,就是讓人精神爽朗、身體壯實,且當餐桌上擺著自己耕種收成的新鮮有機菜餚,口裡、心頭充滿著甜滋滋的味道,外人難以體會。
 一年半來,我依照中國千年流傳下來的時序施作,分批種植了絲瓜、小黃瓜、豇豆、茄子、茼蒿、洛神花,蝶豆花、扁豆、百香果、山藥等,還在棚架腳下種了幾叢觀賞的玫瑰、茉莉、菊花,種類多得不勝枚舉,三十坪的農地可同時種植二十餘種作物,每樣都是小規模耕作,自給自足剛剛好,偶爾還能送些給鄰居好友結緣,生活奇樂無窮。
 
 【作者速寫】
 吳惠民,三軍大學(今為國防大學)國防管理七十八年班,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組空軍上校副組長退役。
 
(點閱次數:271)